活动推送
位置: 首页 >> 活动推送 >> 正文
活动推送

青春奋楫笃行 | 云法青年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风采展(二)

发表于: 2025-09-06 17:31:00 点击:

云法青年“返家乡”风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引导广大云大学子在社会实践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主动投入地方服务建设。法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2025年暑期组织开展了“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云法学子通过暑期深入乡村基层、边境口岸、少数民族村寨,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以专业所长服务地方需求,用青春行动践行时代使命。


1。流域共治与产业协同:普洱—西双版纳跨界水环境联防联控机制的制度效能与优化路径研究 

云南大学法学院实践团队与新闻学院实践团队合作,围绕“流域共治与产业协同”及“云南咖啡技术传播”主题深入调研。团队通过政府座谈、企业参观、技术观摩、农户访谈等方式,了解普洱跨界水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实践,考察咖啡豆相关系统应用及传播需求,并就跨界水环境治理、咖啡技术传播等,与村“两委”干部、村民及产业代表深入交流。 此次调研收获丰富一手资料,让云法青年们体会到跨学科合作的视野拓展与思维碰撞,也感受到流域治理协调、产业技术推广、基层普法传导的难度。同时,云法学子们也坚定了专业服务基层的信念,将持续聚焦问题,为流域治理、产业振兴及区域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边疆茶产业赋能民族团结调研——以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白莺山为例      2025年暑期云南大学法学院“云岭茶心·民族共融”实践团队赴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白莺山开展实地调研,聚焦云南边陲茶乡多民族“因茶而聚、因茶而兴”的团结故事。团队通过问卷、访谈及实地参与,走访当地茶农、合作社与茶企,调研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及文旅融合等环节,探究茶产业如何推动彝、布朗、汉等民族在经济协作、文化共享、社会共建中的深度融合,探寻“以茶为媒、民族共兴”的白莺山经验。 本次调研不仅加深了云法青年们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机制的理解,也为“边疆特色产业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鲜活的“白莺山案例”,展现了云法学子以实际行动服务边疆、助力乡村振兴的担当。团队将进一步梳理调研资料,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报告与建议,为民族地区推动产业兴边、文化凝心提供帮助,也让“因茶而聚、团结共兴”的故事传播更远。


3.农文旅发展视域下民族地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保障机制调查研究一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为例      2025年7月14日,云南大学法学院“怒宅新声”实践团一行6人赴怒江州泸水市,围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如何嵌入农文旅价值链”开展实地调研。团队依次走访百花岭、阳坡、老窝镇等5个片区,与村干部、民宿经营者及村民面对面访谈;并到泸水市人民法院立案庭查阅2022—2024年宅基地纠纷卷宗,旁听相关案件庭审。 云法“怒宅新声”实践团相信,只要持续关注、持续发声、持续行动,就能把纸面上的“三权分置”变成农户手中的稳定收益,把法庭上的每一次宣判变成边疆和谐的一块基石。未来无论身处律所、法院还是学堂,云法青年们都愿意做怒江峡谷最忠实的法律守望者——让法治的阳光照进每一栋“千脚落地房”,让公平正义的回声在边境线上久久回荡。


4.解码英雄城市基因:腾冲滇西抗战遗址调研与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实践      “每一处抗战遗址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触摸到腾冲这座英雄城市的血脉与灵魂。”云南大学法学院“解码英雄城市基因”实践团成员黄娅在滇西抗战纪念馆前深有感触地说。7月8日至13日,实践团深入云南省腾冲市,先后走访国殇墓园等六处红色地标,通过实地调研、史料研读、访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探寻滇西抗战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解码英雄城市基因”实践团在活动中注重将丰富的历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育人素材,积极创新教育形式,激活红色基因。在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实践团成员向长眠于此的远征军将士敬献鲜花,静静聆听讲解员讲述松山战役、腾冲光复等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深切缅怀英烈忠魂。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馆内3000余件文物与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滇缅战场的烽火岁月,成员们在“驼峰航线”的伟大壮举中,进一步坚定了赓续抗战精神的信念。 云法青年们以脚步丈量英雄土地,用青春传承抗战薪火,持续讲好中国抗战故事,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光芒。


5.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丽江古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古今实践探索与启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8月9日至10日,云南大学法学院“丽江古城民族团结进步调研团”前往丽江古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丽江古城考察,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团队紧跟指示开展了调研。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作为茶马古道关键节点,见证多民族交流融合。云法调研团深挖其促进民族和谐共生的原因,聚焦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古城的践行,走访当地社区、商户与居民,总结成功经验和挑战,立足“古与今”,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智慧。


6.“石榴籽同心筑梦”--弥勒市五山乡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实践调研      云南大学“守护童行”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8月8日至8月11日前往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毛坝村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亲切交流并了解儿童成长现状与需求;在村活动室组织开展普法安全教育与手工互动活动,引导儿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通过“写给未来的信”等形式鼓励他们勇敢追梦。 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儿童带去温暖与陪伴,也增强了团队成员对社会责任与乡村儿童成长议题的深刻理解,实现了“在陪伴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的实践目标。


7.“石榴籽同心筑梦”--弥勒市五山乡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实践调研      云南大学法学院“云大万里”暑期社会实践小队于8月26日至8月28日赴云南景迈山开展专题调研,围绕“景迈山民族互嵌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题,深入村寨进行访谈与考察。实践队通过走访当地村民、村干部及民族文化传承人,详细了解多民族共生共融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实践,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与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 此次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云法调研团成员更加坚定地意识到扎根祖国大地、服务民族团结,为推进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青春智慧与法治力量的重要性。


8.民族特色与现代娱乐的融合探究——以云南省晋宁区七彩云南为例      7月11日至14日,云南大学法学院团队赴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团队深挖彝族、白族等多民族文化资源,将传统歌舞、非遗手作等融入现代游乐场景:白天,游客可在“民族村寨”体验扎染、刺绣制作,观赏彝族跳菜舞实景表演;夜间,“火把节主题灯光秀”通过3D投影技术重现民族节庆盛况,让传统图腾与现代光影交相辉映。 景区同步推出“民族文化+沉浸互动”项目,如穿戴民族服饰参与剧本杀、乘缆车俯瞰梯田与花海交融的景致,让游客在玩乐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景区客流量同比增长40%,年轻游客占比超60%。这种融合模式既守护了民族文化根脉,又赋予其年轻态表达,为文旅产业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9.“救”在乡间·急刻行动——诗礼鲁史社区急救赋能行      云南大学法学院“‘救’在乡间,即刻行动——诗礼鲁史社区急救知识赋能行”团队于2025年8月20日至22日走进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鲁史镇的三合村、永复村、金鸡村、孔兴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针对农村地区急救知识普及率低、120急救响应时间较长的现实困境,团队聚焦村民日常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重点讲解并演示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队员们通过参与当地特色“打跳”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用接地气的方言拆解急救步骤,配合手把手演示,让老人、儿童都能听懂、学会。 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农村急救知识的“缺口”,更坚定了服务基层的决心。此次活动不但增强了村寨应急自救能力,而且加深了云法青年们对“健康中国”战略的认识与责任感。

733AE

云南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们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基层一线,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展各自的调研活动。他们走入乡村社区,贴近群众需求,将法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在服务奉献中锤炼了专业本领,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次实践,云法青年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了服务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使命感,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云法学子求真务实、担当奉献的优秀品质,诠释了新时代法学青年的价值追求。


云南大学法学院
地址:昆明市呈贡区大学城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法学楼
邮件:lawschool@ynu.edu.cn
电话:65033171(党政办),65935848(学工办、团委),65036550(教务办),65033627(研究生办),65031120(培训中心)
位置:点击查看
技术支持:云南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