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历次会议精神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根据云南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关于“一体推进法治云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等会议精神,云南正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
2025年7月,云南大学法学院杨临宏教授团队受红河州依法治州委员会(红河州司法局)委托,对蒙自、金平、河口、泸西、红河、绿春、元阳、石屏8个市县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建设成效评估工作。评估工作采取实地体验、实地评查、档案核查、案卷抽查、网络查询、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分项打分、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
7月初,法学院研究生周义、肖米健、熊秋宇、施剑茜、瞿淑瑶、潘雪彬、刘晨阳、王进强等同学深入各县开展体验式评估。同学们走进被评估县的行政机关,来到政务局等政务办事服务窗口体验办事流程,亲身体验取号排队到业务完成各流程,细致观察各环节,实地了解各县办事流程、营商环境、违法整治等情况。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满意度数据,力求获取最真实的反馈。此外,通过到各县法治文化建设场所感受当地法治文化宣传氛围,查看法治宣传栏、法治主题公园等设施,多方位了解法治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
7月13日起,评估工作进入实地走访评估阶段。由张殿军教授和邬江副教授任组长的两个评估组分别前往蒙自市等八个市县开展实地评估工作。评估组实地走访各县党政机关和相关部门,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听取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汇报。同时,仔细查阅有关党政机关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相关资料,从文件档案中梳理法治建设的工作脉络和成效。评估组重点围绕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对当地人民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制定规范文件的程序性和行政执法的规范性进行专业评估。工作期间,评估组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在与当地人民政府以及执法部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及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凭借专业知识给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建议,为当地法治政府建设“问诊把脉”。
评估组结束实地评估阶段工作后,对收集到的问题和各县的成效亮点进行整理和分析,深入研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严格根据法治政府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打分,形成详细的报告和提出完善建议。部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已被当地政府采纳并实施,为红河州法治政府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参与此次评估实践工作的法学院师生收获颇丰,评估工作既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次理论结合实践的生动探索,师生纷纷表示本次评估工作使大家充分体验到国家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成效,体会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法治建设成果的喜悦,启发了大家如何以社会实践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 周义同学感慨道:暑假初始,我便随导师踏上奔赴红河州的征程,全身心投入到对该州8个县市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的评估调研之中。我以脚步探寻云岭大地之上那充满活力的法治实践。在河口县悉心钻研当地涉外民商事调解工作,深入挖掘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与实际意义;在金平国门普法教育实践基地,亲眼见证边疆民警日复一日坚守国门的坚毅身姿,听闻国门法治故事后,由衷领悟民警们所捍卫的,不仅是法治保障的基准线,更是横跨国境内外坚不可摧的法治壁垒。蒙自石榴“云”共享法庭的“菜单式”庭审点播搭配“清单式”以案说法的创新工作机制,稳步推动“无讼村社区”建设,是法治建设在基层的创新实践。他展望未来,表示将持续在法治探索之路上稳步迈进,用知识丰盈暑期时光,以理论武装头脑思维,借实践筑牢发展根基,认真学习总结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基层前沿的法治经验,期待法治之花在云岭大地绚丽绽放。 肖米健同学分享了自己对法治政府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刻认知转变,他表示参与老师主持的‘法治政府评估’项目前,‘法治政府’于其而言,更多是课本里抽象的概念、论文中严谨的理论。而真正走进这场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旅程,才深刻体会到法治政府建设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渗透在每一次行政决策、每一项执法行为、每一次政务服务中的生动实践。他认为,这段经历让自己深刻认识到学术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课本上的理论是“骨架”,而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才是让其丰满的“血肉”。他认为参与项目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更让自己对法治的理解从“知”走向了“信”。看到了政府部门为推进法治建设所做的努力,也感受到了基层工作者的担当与不易,并坚定了成为一名法治建设推动者的信念,希望能将所学所思运用到学术研究和实践中,为法治政府建设贡献力量。
法治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云南大学评估组此次对红河州的法治政府建设成效评估工作,是云南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步。通过评估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推动整改,将不断提升红河州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